从“0”到“1”再到“N”,大胆展现湖北非凡创
- 编辑:admin -从“0”到“1”再到“N”,大胆展现湖北非凡创
国家研究院实现从“零”的突破,技术合同销售迈入全国前三,武汉科技集群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3位,科研城市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九位,从“0”到“1”再到“N”,湖北令人振奋的创新蓄势待发、砥砺前行。
“1”意味着从零到成为世界第一。五年来,湖北省克服挑战、焕发出勃勃生机,重要领域成果频出。国家实验室实现“零”进展。电磁弹射技术已经成为国产航母的“无用武器”。我们独家研发的“空心光纤”在光传输方面创下了多项世界纪录。
“N”代表创新的爆发和无限的可能性。五年来,尽管面临疫情影响等多重挑战受疫情和外部技术壁垒影响,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0404家增加到近3万家,全省技术合同销售额从1687亿元增加到5500亿元。武汉获批并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每次来都有新发现。”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说道。习近平总书记六次考察湖北,对科技创新提出重要要求,对湖北科技创新寄予厚望。我仍然听着他真诚的指导和话语。今年上半年,湖北省创新能力“满”迈上新台阶。平面脉冲磁场强度和磁悬浮试验速度均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这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总数达到45个,居全国第四位。湖北省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成为立足点建设的主要动力。
“国兵”集团“选定”湖北省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在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技术人员调试激光设备。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薛婷供图)
科学技术立则国家立,科学技术立则国家立。是的,科技强则国家强。它会变得更强。 “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牢牢守护好科技的命脉,进一步推进科技独立自主”。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踏上荆竹大地,表达了对湖北省科技创新的厚望。
在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承载国家科技战略使命的标志性建筑正在加速建设。这里是国家汉江研究院的科研总部。项目建成后,武汉将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基础研究,有效带动相关产业投资突破100亿元。大型科学仪器“中国地质镜”在现场东南约5公里处竣工并交付使用。将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深层次工程项目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增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打基础、长远谋、发挥优势,深度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动力矩阵。五年来,湖北国研院取得了“零”进展。脉冲强磁场、扰动模拟、深部岩土离子和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等实验装备优化完善已启动,落地湖北省的科技领域“国家重点工具”已达8个。
今年8月,湖北省10家科研院所公布了30项优秀科技成果。五年来,湖北科研院所从无到有,成为化合物半导体、生物育种等领域的领军企业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金品牌”。国家重点研究院是国家科技进步最重要的创新平台,是科技攻关和独特创新动力的源泉。截至目前,经过优化重组,湖北省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数量已达45个,位居全国第四,在“总数、带头人数量、排名”上取得最好成绩。
五年来,湖北省科技创新基地不断加强。重点打造武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能量矩阵,主要由“1个国家实验室+8个大型科学设施+10个湖泊”组成。由“北省研究院+163“国家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汇聚82名院士、41.5万名研发人员、1121万技能人才,构筑强大独特创新源泉,助力湖北省加快培育重点领域先导优势。
在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中,湖北省完成的19个项目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李德仁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湖北省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比2020年提高6.98分,位居全国第一、中部地区第一。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要求湖北“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山,更好发挥科技策源地作用”创新”。
让我们独立、坚强、共同面对困难。湖北省加大科研全链条“61020”推进力度,坚持每年分阶段实施基础研究六大重大突破,攻克10项重要核心技术,打造20个标志性产品。革命性创新层出不穷。心肌旋转、人工太阳能氘-氘聚变等技术领先世界。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等高端装备打破了国外垄断。北斗远程集成导航技术将卫星导航精度提高到厘米级。湖北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自主自给迈出坚实步伐。
三大产业达万亿元级
推动创业创业真正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湖北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光谷东智机器人表演舞蹈。 (湖北日报记者 韦茹)
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和产业变革新阶段,创新取代投资和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表示:“湖北科教人才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优势突出。我们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推进“三位一体”传统产业的成熟、新兴产业的成长和未来工业设计形成的“进步”。在京珠大地上,路上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前沿技术催生新产品、新产业。科技成果加速走上生产线,转化为新生产力。
武汉数字创新大厦江景训练场,陈列着多台造型各异的素食机器。人形机器人Chu正在学习倒茶、倒水、搬重物等岗前技能。大楼旁边,一座1000平方米的新生产厂房即将投入运营。
今年在湖北省举办的“新年晚会”上,“劳动者”、“荆楚”等10台人形机器人精彩亮相。目前,10种类型中的10%仿人机器人已实现产业化。近日,机器人“光子”在全球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大赛上通过集体舞蹈和完成复杂动作斩获首枚金牌。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100强名单中,武汉位列全球第13位。 《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指数2023——科研城市》中,武汉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全球两大科技榜单飙升,凸显武汉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方面的全面推进。
先进制造业群“51020”拥有5万亿元支柱产业、10.5万亿元优势产业和20.1万亿元特色产业的柱椎,正在加快发展壮大。光电三大产业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等已进入国内,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90亿元、1000亿元,国家创新产业集群16个。湖北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国内重要的商业航天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爬坡、克服障碍等激发雄心壮志。一个人勇敢地登上顶峰的景象代表着战斗的自豪感。当前,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教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让科技创新成果成为现实
每次来我都会看到新的进展。
罗甲2-01明星模型和珞珈3 01明星模型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展出。 (图片提供:湖北日报全媒体于记者)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新引擎的雷管。
光谷的清晨忙碌而充满活力。位于光谷高新大道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汉创新发展研究院”)运行三年来,引进了70余名领军科学家、创业创新团队和近千名人才,投入科技成果约1000项。其增长是显着的。
去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产业研究开发创新研究院考察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考察科技创新成果。展厅里聚集了众多来自不同高校、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
“我们每次来,都有新的发现。”秘书长感慨地说:“科技和产业的高峰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我看好你们,看好中国的创新人才,看好我们国家的创新体系。我们要增强信心,志存高远,只要肯攀登,世上无难事。”
五庄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是连接科研与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创新平台。适合“政府办事”技术创新,“没有做不到的事、大学和机构不愿意做的事、企业做不到却必须做的事。”湖北省新增产学研结合研发机构545个,位居全国第一,基本覆盖所有市、州。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也是难点在于如何将科技创新成果变为现实。面对科技经济“头条”问题,湖北省借改革解题、排除障碍,不断完善政产学研创新支撑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效激发深层次创新雄心。活性探索就业科技成果赋能、创新容错免责等改革,建立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新型机构研发平台。大力优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建立政府主导的7000亿元投资基金群,为各大产业配套100亿元投资基金。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预计分别增长27.7%和31.1%。
湖北省通过构建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利用创新生态系统的阳光和露水,不断激发科技创新共同成长。
创新源于最高设计水平的科学规划。创新进步源于综合形态创新生态。 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8.9%,增幅第三,达到全国最高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2%,增幅全国第三;研发强度提高0.19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一。
五年的努力,五年的跨越。京珠大地充满生机,创新发展成为新时代湖北最具特色的标志、最强的旋律、最快的动能。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在“十四五”末和“十五五”伊始的历史十字路口,湖北省科技创新宏伟规划正在徐徐发展。
(湖北日报报道文军(本报通讯员姜生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