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资源、经济、生态协同打造“十四五
- 编辑:admin -焦点访谈丨资源、经济、生态协同打造“十四五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十四五”期间,日本的自然资源基础得到加强。到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我国是世界上最生态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09%,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2098.8万立方米,提前实现2030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目标。
前段时间,浙江省嵊州市雁北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全体成员讨论了村集体土地流转问题。沟通的结果是,村民一致同意将村内新增耕地300亩转让给粮食主产地,通过招标方式进行管理运营。 Where did these newly added 300 acres of arable land come from?
截至2021年,浙江省启动了100亩、1000亩、10000亩永久基本农田持续整治工程,又称“万亩”工程。主要采取清理土地、建设水利设施、种植生态廊道等综合措施,将分散的“巴掌田”、“斑片田”改造为集中、连续、设施完善、生态良好、优质肥沃、适宜造林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的土地。粮食生产大户赵锦荣共流转耕地1436亩。由于机械化作业和精心田间管理,水稻亩产不断提高比之前减重200公斤。正因为如此,他对新增的三百亩土地也很感兴趣。
“百里”工程不仅对零散土地进行整治和改善,还建设了一系列高端“延伸”。在距离郴州市不远的湖州市吴兴区,以高端农田为基础的新开垦农田正在直接建设。在这里,除了农业,还建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包括水产养殖、茶果产业、洼地经济和设施农业在内的“五地合作”行动。例如,正在实施新的创新养殖模式,如滑养鱼、稻虾轮作等。我们的利润翻倍。
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18亿亩耕地是我国一直严格遵守的红线。 “十四五”期间,比在浙江省“万个”工程和全国多措并举下,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超过1亿亩,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贾文龙:“‘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系统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强调数量和质量、严格执法、系统推广、可持续利用等重要要求,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英石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活动的典型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用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科学设计、合理规划是关键。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达成重要共识,组建自然资源部,整合此前涉及多个部门的空间规划职能,整合重大功能等空间规划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纳入国土空间综合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十四五”期间努提国家领土空间格局。国家、省、市、地四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实现系统衔接,建立“五阶段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国家空间开发保护“规划”。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教授林健表示:“在‘多规合一’之前,存在过很多规划之争。”确实如此。多地尝试推动“多规合一”。秘书长说,要制定一个计划,并执行到底。 “我们必须坚持要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观点,并确保每个人都能通过总体计划获得正确的协同作用。”
同时,了解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沙漠、国家公园等九大重要自然资源状况,建立“一图、一套、一表”管理体系。这将使自然资源管理的不同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实施统一规划、引用统一底图、使用统一标准。这一系列改革为我国国土空间持续优化奠定了基础。
贾文龙:“通过部门联动、部厅联动、部省联动、省省联动四个一体化工作机制,系统重构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生态红线转化为发展收益化资源限制为创新动力,坚定走上了中国特色现代自然资源治理道路。”
在科学理论指导和清晰合理的高层设计下,“十四五”时期我国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非凡成就。
保护层面,开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地综合保护和系统管理。例如,超过240万英亩的废弃历史矿山得到了恢复,820公里的海岸线和76万英亩的沿海湿地得到了恢复和恢复。红树林面积已恢复至46.5万英亩,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27个“p”落地“海角工程”,保护恢复面积超过8000万英亩。经过不断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绿化的国家。已完成绿化面积5.49亿英亩,其中人工林面积1.85亿英亩,相当于福建省。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大金刚山的森林面积。实现了2030年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的国家目标。 提前。
林健:“综合治理让我们进步。以前单一因素的治理方式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治理模式转向整体规划、系统治理,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生态效益。这需要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实际上就是要打破部门和要素的界限,把生态系统的治理和生态系统的治理结合起来。”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
保护与开发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高效、环保地开发利用资源,最终造福于人民。 “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强资源综合管理和全过程节约,坚持增量优化,盘活现有资源,推动资源高效生态开发利用,让有限资源创造无限价值。
国庆期间,无锡古运河畔举办江南风情灯光秀,吸引众多游客。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铁锈工业区”。
d 2007年至2019年,原无锡钢铁厂搬迁后,约3.5公顷的厂区长期闲置。这个区域,接近被宣布为世界遗产的大运河曾经是城市发展的一道裂缝。 “十四五”期间,无锡市将工业遗产改造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无锡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理念,通过系统规划和政府、企业合作,将工业遗产从“锈带”转变为“秀带”。
原厂房改造成6.2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打造游客集散中心、购物中心、文化谷等五个主要空间。一站式满足市民和游客的轨道交通、公共服务和消费需求,推动区域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完善。
无锡钢厂的转型实践并非特例。十四大以来五年来,我国处置闲置土地超过500万亩,完成低效土地再开发171万亩。 2021年至2024年,日本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即“土地消耗”将下降15.97%,符合“十四五”期间的预期。提前实现了削减15%的目标。
林健表示:“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集约高效利用内涵,不仅有效解决了资源要素发展瓶颈问题,也表明从存量中寻找空间将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除了确保库存空间外,日本还积极通过技术寻求成果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效率。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矿产地534处,油气、铜、锂等战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海洋能源、农产品、海洋医药生物、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海洋总产值达到10.5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34%。
位于沿海的天津南港工业区目前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单机反渗透海水综合利用及海水淡化项目。拥有5条生产线,产量15万只吨/日,可满足68万城市居民的需求。日常用水量全年替代和节约淡水资源5000万吨以上。
该项目还可与园区内其他产业联合发展。例如,就在墙的另一边,中国华电现在可以100%使用淡化海水用于其饮用水发电,并且每天从电厂排放的1600吨浓盐水可以返回海水淡化项目,实现废水零排放。这种联合开发模式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实现了资源利用和生态发展的最大化。这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排除耕地到“多规合一”,从恢复生态系统到消除闲置土地,“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然资源活动围绕“主这份“答卷”涵盖资源、经济、生态,旨在解答自然资源相关问题。不仅为“十四五”取得圆满成功,也为“十五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超过。
编辑:王猛、陈春晓、王江帆、范珊珊
摄像:朱邦禄 邹世成 叶海春 王博峰
策划|莫宗勇、余仁山、牛阳明
赵云龙主编.
